《一塊牛皮的誕生》
直擊製皮8步曲 第三代誓守香港最後皮廠

超過40年歷史的瑞興皮廠,由第三代90後的Kean接手,亦是香港碩果僅存的一間皮廠工場。Kean在英國修讀大學以及皮藝課程,接手皮廠,開設了The LEDERER 皮革工作坊,由生產到零售一手包辦。今天記者親身走到瑞興皮廠,看看這種有超過40年工藝的皮革是如何煉成。


 

新鮮的牛皮,每天由屠房運送到工廠,要把牛皮放入轉鼓然後打鹽。

使用工業粗鹽以及幼鹽,原理如洗衣服一樣,轉鼓把鹽平均地打入牛皮內,令牛皮成為一塊塊鹽皮。整過打鹽過程大約45分鐘。  

Kean公公在70至80年代成立瑞興皮廠,記者走入廠房的一刻,完全看到歷史遺留下來痕迹,陳舊的機器散發出一陣陣化學加工原料的味道。從來也沒有想過,原來一塊牛皮須要那麼多工序,一個兩層樓高的木轉鼓,由打鹽、脫灰、浸酸等步驟,絕對是一門高深學問。Kean毫不猶豫地解說,看得出對於皮革的熟悉程度。

對於在英國讀書回流的Kean,不少人曾經對他的工作有所質疑,「大學生為甚麼是做工廠?工廠這麼辛苦,為甚麼要繼續?」記者看見Kean搬動牛皮及鹽皮已經汗流浹背。面對各種質疑,只有默默耕耘,希望用自己能力守住本業。近年由皮廠發展到零售行業,一步一步希望證明香港製造的皮革價值。

打鹽一次最多70至80張,可以吸走血水以及防腐,一塊鹽皮重40至50公斤。 

鹽皮可以作為原材料出售或再加工。不同地方的牛,纖維品質也不同。用香港鹽皮製成手袋,與意大利的鹽皮不一定能做到相同效果。

 經過浸水清潔、浸灰、形成一張張脫毛的灰皮;再用機器分層,然後浸酸。浸酸採用腐食性及高濃度的化合物,讓皮收縮,變成白檬檬通透感覺。一塊牛皮可以切割為頭層以及二層,頭層即是皮的表面,價錢較高;二層(即猄皮)明顯粗糙,不少品牌都會用來做鞋。

一塊香港製造的黃牛皮,由第一步去到完成品需要兩至三星期工序,50英尺零售價大約$1,200。而意大利的高級牛皮,一般採用法國公牛,每一個生產步驟都由不同工廠分工合作生產,零售價當然比香港貴3至4成。不過不同牛的品種、化學原料、製作方法,各國也不同,很難直接比較品質高低。作為香港最後一間皮革工場,你又會否選擇支持呢?


皮革加工分植鞣及銘鞣兩種。植鞣由天然植物原料提煉,常見於製作皮革手工藝如銀包、皮帶;而銘鞣常用於沙發皮以及汽車皮,採用化工原料,對環境損害較大。這款蜥蜴皮用油、樹膏粉、滲透劑、丹寧、化學物質加水製作植鞣,小批量染色同樣採用相同的轉鼓,添加不同染料。

 染色後進行真空乾燥,底板會發熱並向上升,頂板用來抽走皮革40至50%水份,做到快乾效果。

 整過生產過程需時2至3星期。Kean表示:「製作皮革有一個基本方程式,材料會加多減少,用一樣食材不一定煮出相同味道。只要做錯一個步驟,你就要花更多時間補救。」

 不論牛種,每一塊皮的後期加工都會影響皮的味道以及價值,皮革味只不過是加工時使用的化學原料。最常見的後期加工是壓紋以及拉板,這個圓球用鉛製,不斷在轉鼓內撞擊,打軟皮身,同時形成天然紋路。

 拉皮讓皮面更平滑。

 皮革廠由公公流傳下去,直到爸爸媽媽接手,自己也不想停。面對新一浪的移民潮,Kean選擇留低,他的最大希望是保留皮革工廠,畢竟香港只餘這一間。

記者:翁怡富


攝影:潘志恆、伍永健、李軒


監製:甄俊宇


編輯:鄒仲安


文章來源:蘋果日報

Sign in to 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