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THE LEDERER 香港的皮氣》
香港經濟日報 - 副刊版

香港有皮革生產廠?真係講都無人信。

Kean就是全港僅餘兩間皮革廠其中一間的第3代後人,眼見行業日漸式微,這位年僅26歲的小伙子創立品牌THE LEDERER,由皮具設計、生產、搞D.I.Y. Workshops、到開店等都一腳踢,立心為香港皮革延伸一點燈火。

不說不知,香港原來還有製皮業,製皮的意思並不是生產手袋或皮衣,而是經本地屠房屠宰牛隻後直接再運到皮革廠房,再花約一整個月時間處理加工,令牛皮可以銷售到不同品牌生產皮革用品的公司。

在七、八十年代香港各行業蓬勃的日子,製皮工業還算鼎盛,當時政府還立心將這行業全集中在葵涌的醉酒灣處發展。由Kean祖父創立的瑞興皮廠可說是這行的老字號,但又有誰想今天全港只剩下兩間皮廠,其他的同行不是結業、就是將廠房搬回內地。


有危才有機

要說這行業日漸沒落的原因,自小放學後已經在製皮廠度過童年時代的Kean,可是這大時代變遷的見證。他說:「我們整個家族都與皮革結緣,是傳統的廠商,除了祖父、父母親外,舅父和表哥都活躍於這行,以前工廠會包工人伙食,當時工人人數足夠可以坐兩圍枱,但打從90年代行業開始衰退,現在一圍枱都坐唔晒!加上生產皮革是業界內最基層工業,廠房環境惡劣又辛苦,現在同業uncle的子女都沒有入行繼承,更不要說有外來者想入行。」

除了沒有人入行外,原來氣候亦是令製皮業沒落的重要幫兇。

「天氣變得炎熱,市場對皮衣和皮手袋的需求量減少,三、四年前我們賣給貿易行的皮革到今天他們還未用完,試問又怎會再落新單?」

此外,從屠宰牛隻的數量亦看見這行業的沒落。「以前的高峰期,屠房一日可以屠宰200至300頭牛,現在一日只有20頭左右。」

這一個急速下滑之勢,令Kean的一位長輩曾經向他表示,皮革的銷售圖表已不再是V shape,相反今天是L shape,不能期望有回升的一天。

眼見發展有限,當時身在英國讀書的他,專程修讀1年有關於皮革製造的課程,讀畢後緊接往國內皮革廠工作半年,在看清當地的環境後,令Kean不得不尋求一個生存的方法,於是兩年前創立了THE LEDERER皮具品牌(德語意指皮革匠人),兩個月前更首次開設一間集銷售皮革、推出customized皮具和皮雕workshop的店舖。

有這個「生存」意念,全因為Kean相信自己的決定。

「沒有做不到的事情,只視乎你怎樣去做。」而爸爸放手的支持,更是背後的一股動力。

「爸爸不會阻止我嘗試,他鼓勵我要相信自己的眼光,就算有錯,在錯失的過程中自己會有更多的得着。」

引以自豪的本地皮革

THE LEDERER店舖內最主打的當然是由Kean和父親共同研發的樹榚皮-一種適合作皮雕工藝的牛皮,Kean更有幸得到台灣著名的皮雕大師王維明老師採用這種皮革,甚至邀得他來港開班授徒,為店舖注入更多新氣和力量。

「皮雕市場相比於其他皮件市場其實不大,但亦不算小,但皮革雕刻時要應用到的工具可多至百多種,背後有很大市場潛力,做得到,可是另一條出路。」

但是邀請外國皮雕師來港授課亦不易為,單是為他申請簽證就已經是一件繁複事情,何不找來本地師傅授課更是易於掌握流程?

「港人眼見你係帳面上數字好像獲利比較多,就會非常斤斤計較。台灣職人就熱衷於工藝上的傳承,只要洽談上價錢合理,來港就會傾囊相授。」

這個觀點絕對有根有據,因為創立品牌3年期間他就碰過不少和港人合作上的釘子,數來數去,還是台灣人最好。

門市開業兩個月,Kean感安慰的是維持到成本有餘,更高興的是經營商場的地產商希慎曾經致電有否合作機會,證明這3年的努力幹出小小的成績來,但他不急於一步登天,就算他和同事在不同的社區中心開辦workshop都不急於公告天下,「有麝自然香」是他樂見得到的。更何況的是他的產品散見於三聯和商務印書館、香港設計廊,同時更可在hktvmall.com或dusty.com.hk購得,雖然仍是小企業,但打着 made in Hong Kong的皮革已見到一絲曙光,就如Kean所說:「最開心就是見到顧客在店舖拿着我們製造的皮革開心地離開,很有成功感呢!」 

文章來源:香港經濟日報 


Sign in to 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