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曾經只是一個小漁港,卻變成了舉世無雙的東方之珠,彈丸之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工業,養活千千萬萬個家庭。今時今日,依然留守香港的工廠已經不多,但仍有第三代選擇承傳家業,甚至決意大展拳腳。
曾幾何時,香港有十多間皮革工場,今集主角瑞興皮廠便是其中之一。這間默默無聞的工場規模不大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沒有跟大隊北移,選擇留守香港生產,不經不覺已成為全港碩果僅存的皮廠,並交到第三代接班人、90後白浩謙(Kean)手上。
瑞興是本港僅餘一間皮廠。
訪問當天,小記來到瑞興位於葵涌的工場門口,已經嗅到一陣陣夾雜油墨和牛肉的氣味,再走進一點,味道有百倍濃烈,有如無數塊已煎好的咸牛扒擺在面前,放下心態可能是一種享受,否則感覺反胃。查問下,才知道皮廠每天會從屠房收集新鮮屠宰下來的牛皮,運回來後立即用鹽腌製,俗稱「打鹽」,防止牛皮變壞,氣味從此而來。問及Kean會否感覺不適時,他笑說:「我自細在這裡玩,已經沒有甚麼特別。」
Kean憶述,公公和爺爺從事皮革業四五十年,一直以「瑞華」來經營,直到爸爸媽媽接手,於1985年才改用「瑞興」這個名字。因此,瑞興皮廠雖然叫35年歷史,實際不止於此。
已經「打鹽」的牛皮仍夾雜血水和少量牛脂。
究竟為何驅使一名90後繼承祖業,Kean坦言,最大原因是不想父母辛苦和浪費他們一直以來的心血,還帶一點自私的理由:「兩個角度去想,好聽的就是一個傳承,不好聽的就是回來後,家人有生意比你繼續營運,你會容易很多。」
Kean原本在英國讀商業管理,畢業後父親問他有沒有意願接手,於是進修皮革課程,再到內地廠房實習,回來後才接手家族生意。原來製作一塊皮革最少要兩至三星期處理:首先打鹽,然後脫毛浸水,再用機器分成「頭層」和「二層」、浸酸、染色、揸水、晾乾,最後再噴色。
Kean面前的機器由開廠用到現在。
他形容處理過程有點像洗衣機,都是不停地「攪呀攪呀」,但不同牛種、皮的大細、毛色,以至天氣也會影響成品品質,「有人買的時候會挑剔,這塊皮怎樣怎樣,但實際上做一張好或者合用的皮,不是這麼容易。」
在皮廠長大的Kean見證香港皮革業的變遷,他回想工場最輝煌時期,每月可製作10萬呎皮革,足足三個貨櫃才裝得下,但隨著本地製造業式微,他們的產量亦逐漸減少,現時產量連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也沒有,只勉強能維持營運。「那個年代,基本上你開廠就會有人找你,但現在是要你去找生意,和以前是兩回事,時代已轉變太大。」Kean說。
Kean形容新品牌是被迫出來的。
為了從時代變遷中尋找生機,Kean接手家族生意後,於2015年創立品牌The Lederer,由傳統B2B的批發生意,轉戰B2C,由生產到零售一手包辦,提供代工生產(OEM)、客製皮具、出售DIY材料包等,間中亦會開設工作坊。
Kean認為單以香港最後一間皮廠作為賣點,很難在市場上競爭,因為純粹以皮料比拼,價格不及印度、孟加拉等地低,質素上則難與歐美媲美;此外,一般人不會無緣無故購買一塊皮料回家,因此品牌選擇以100%香港製造為賣點,
由皮料、製作到零售和保養,以一條龍模式營運。
5年過去,問到有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,Kean簡單回應: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」,雖然生意一直有增長,但距離目標仍有三分之一距離。「本身自己有一個目標,30歲去到那個位置,或者到35歲,又會到那個位置。現在回想,做不到是正常,因為當初想的時候年紀很小,即是一個『發緊夢』的心態。」不過,Kean並沒有因此而氣餒,計劃將品牌衝出香港,未來放眼東南亞和歐美市場,今年將會在英國開設零售點。
文章來源:Orangenews
https://www.orangenews.hk/allaboutmoney/147272/%E3%80%90%E6%90%B5%E9%8C%A2%E5%91%A2%E5%95%B2%E5%98%A2%E3%80%91%E6%9C%80%E5%AD%A4%E7%8D%A8%E7%9A%84%E7%9A%AE%E5%BB%A0-%E7%AC%AC%E4%B8%89%E4%BB%A3%E6%8E%A5%E7%8F%AD%E4%BA%BA%EF%BC%9A%E7%94%B1%E5%AE%A2%E6%90%B5%E4%BD%A0%E5%88%B0%E4%BD%A0%E6%90%B5%E5%AE%A2.jhtml